您現在的位置:中考成都站 > 中考報考 > 熱點新聞 > 正文
來源:新浪教育 2012-12-27 09:39:58
成都中考網12月27日 2012年下半年,奧數從“熱點”成為了“焦點”。
8月22日,北京市各主要媒體都在顯著位置刊登了北京市嚴禁奧數成績與升學掛鉤的消息,并明確從8月28日起到10月31日,暫停全市所有涉及奧數的培訓,期間,教委會同工商部門展開了聯合執法檢查,重點對培訓機構的課程要求、廣告宣傳、任課教師主體、學校管理等方面進行梳理。一些涉及奧數培訓的課外輔導機構紛紛停課,坊間流傳的消息更是鋪天蓋地。
一周后,包括人大附中、北京四中等名校在內的30所北京市城區學校負責人鄭重向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做出承諾,不直接或變相采取考試的方式選拔學生、控制課程容量和難度、提高教師能力。
9月6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參加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新聞發布會,再次強調嚴格禁止以奧數成績等特長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升學與入學的依據。
對教育界來說,“禁奧”早已不是什么新聞。
據了解,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發布禁令,規定奧賽成績不得與中小學招生掛鉤。之后,各地不斷出臺“禁奧”政策。
以北京為例,2003年北京市頒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中小學管理行為的通知》,2005年叫停了“迎春杯”數學競賽,2009年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治理利用培訓機構選拔學生干擾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秩序行為的意見》,2011年發布了《關于禁止組織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參與學科競賽活動的通知》,所有這些規定都明令禁止奧數成績與升學掛鉤。
然而,諸多禁令不僅沒能禁止奧數,反而讓它越來越“瘋狂”。
有人說,2012年的“禁奧”在北京堪稱“史上最嚴”。
這讓人們不由得想起2009年的成都。當年成都市下決心要“干掉奧數”,下達的禁令包括“在職教師校外有償補課將被開除”,“招生看奧數,校長將被免職”等多條,被稱為史上最強“禁奧風暴”。
但是,三年后的今天,奧數并沒有因為這次“風暴”而開始降溫,反而在很多地方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即使在成都,如果你打開相關網站,各種備戰小升初的帖子仍然很熱,在一份“重點中學入學攻略”中我們看到了下面的文字:“由于教委把‘重點班’列為封殺的對象。‘入學摸底測試’就成為了重點中學‘分班’的代名詞。……考試就會向數學傾斜,……重點中學的數學題還是以奧數題為主……”
每一次的禁奧行動幾乎都以“死灰復燃”告終
為什么本來只適用于少數學有余力且有數學天賦的孩子的東西,卻成了折磨絕大多數孩子的工具,而且呈現越來越瘋狂的局面?
奧數是半個世紀前被華羅庚先生帶到中國的,1956年,在華羅庚、蘇步青等老一輩數學家的倡導下,舉行了首次中學生數學競賽。
后來隨著“數學競賽也要從娃娃抓起”的呼聲越來越高,小學生奧林匹克競賽應運而生。
隨后,這樣的政策出臺了: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信息科學五個學科的高中競賽中取得名次的學生可以免試上大學。
同樣的邏輯,小學的競賽優勝者,可以保送上好的初中,初中的競賽優勝者可以保送到重點高中。
奧數由此開始變味了。
到1998年,“小升初”取消統一考試,“奧數”大張旗鼓地扮演起了選拔人才的角色,愈發火爆起來。
2005年,北京出現了4萬小學生報考“迎春杯”的盛大場面,當年年初,北京市叫停了該杯賽,并通報各區縣教委,要求停止各類奧數輔導班和競賽。
但是,選拔沒有停止,競賽就一定不會停息。
果然,“迎春杯”被禁不久,就變換了名稱,與華羅庚杯、走美杯、希望杯一起成為與“小升初”掛鉤的最著名的賽事,成績靠前的孩子被眾多名校瓜分。
奧數已經不再是奧數本身,而是異化為名校“掐尖兒”的工具。
因此,每一次的“禁奧”行動幾乎都以“死灰復燃”告終,今年的“禁奧”行動也出現了同樣的端倪。
有媒體報道,還沒有等到10月31日的“大限”,北京就有不少培訓機構冒出了掛著“科學實踐實驗班”、“數學思維訓練”等名頭的培訓班。這些培訓班所用的教材基本是原先的奧數課本的節選,例題、練習題幾乎一樣。有家長說,最具諷刺意義的一幕是,這些奧數培訓機構還在教室外面掛著“堅決擁護市教委、區教委會議決定”的橫幅,教室里面卻還是上著換湯不換藥的奧數課。
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百萬名校真題直接下載!>>點擊查看